電影賞欣心得 :
看完AI 人工智慧這部戲時,不禁讓我讚嘆電影描寫一個近似人類的機器人有關他的想法和行為,
竟然會和人類如此接近,科技的進步,或許有這麼一天機器人會取代人類。
片中劇情 : 虛擬電子製造公司大膽跨出人工智慧的下一個領域,研發出這個問題的解答。他的名字是─「大衛」。大衛是一個實驗機器男孩,他也是第一個能夠付出真愛的機器人,由於一名虛擬電子公司員工(亨利和莫妮卡)的兒子罹患絕症,必須長期冰凍,以等待新的藥物被發明出來,所以他們就志願領養大衛做為實驗。漸漸地大衛被他們視為己出,也獲得這對夫妻的寵愛,但是在發生一連串意外事件之後,他卻無法繼續溫暖的家庭生活。擁有真愛的機器人無法被人類和機器人接受,大衛不得已帶著保護他的超級玩具熊泰迪,踏上尋找自己真正定位的冒險之旅,他終於發現人類和機器之間,存在著一道無法跨越的距離,但是卻也有共通的可能性。
技術方面 : 目前研發機器人的公司愈來越多,而他們對於機器人模擬人類的動作也比較接近,唯一的不足是他們(機器人)是否能有像人類面臨危機時的處理態度呢
? 片中在游泳池畔大衛再受到人類攻擊時,他自然的會模仿人類的行為模式,所以他才會緊捉著小孩,但大衛僅具有模仿的能力,但並不會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當他和小孩子一起掉入水中時,大衛根本不知道要鬆手,被誤會後也不知道應該解釋一切經過,這樣的一個意外,不也是因為人類的疏失造成的嗎
?大衛此時就像個八歲的小孩,有了高於成人的智商,卻無法處理成人的事情,除了沒有足夠的人生經驗外,他應變的能力根本也不夠,怎麼能夠繼續生存呢 ?
人性方面 : 機器人畢竟是機器人,他們並不是由母親懷胎十月出生的,因此沒有感到任何親情所在,當他們已不被喜愛時,自然而然被當作垃圾丟棄。人的感情是多變的,機器人無法真正模擬。機器是被人類創造的,它們一直到停止運作的前一刻,都必須執行它的程式,它的本分。它們或許真的不會有感情,但人類不該反省,我們只有對沒有感情的東西這樣對待嗎
? 這值得人們去深省…。我覺得人類很慘忍…賜與他生,再逼迫他死……一切都以人為中心,因為人類高等,因為人類萬能嗎?
未來世界&社會 : 台灣目前從事人工智慧的學者大約有上千人, 除了中華民國人工智慧學會有兩百位會員外, 相關的學會有模糊學會, 圖形識別與影像處理學會,計算語言學會等,但由於社會一般人對人工智慧的認知不同,
有過高過低的評價,因此有些人並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研究是人工智慧的一環, 工業界也普遍並未重視人工智慧研究的成果,也不知道如何應用人工智慧的技術 。事實上,目前人工智慧的研究有不少的成果值得一提,
當一九九七年IBM深藍打敗人類西洋棋冠軍,曾引起人們對人工智慧的廣泛注意與憧憬 。目前很多軟體產品也融入了人工智慧相關的技術,例如字型辨識, 語音辨識等。擬人化的研究配合三維動畫技術,可以模擬與合成人類維肖維妙的動作與表情,並與人類在特定領域中用自然語言的語音自由對話,如虛擬主播,虛擬歌星等。網際網路上,也有智慧型資訊代理人來幫忙使用者搜尋、監控並自動通報相關的資訊。資料庫中也有學習與歸納的軟體,來做數據的分析與探勘,與發現基因序列的的規律性等應用。國際學術會議中,有機器人足球賽、救災比賽、拍賣會競標比賽等,藉以了解並模擬人類合作競爭與社會互動之機制與關係。所以人工智慧除了傳統的研究個人思維、
決策、 信仰、感情、 企圖、 學習、適應等認知能力外,更開始重視團隊的分工合作、溝通、協調、 信任、 權利義務的委託與指派等人類的社會認知行為。由於未來的人工智慧的應用,趨向在數位圖書館、遠距學習與教育、電子化政府的服務、
虛擬企業與電子商務等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資訊互動範疇中。相信不久的將來,人工智慧結合其他相關的科技,會為人類福祉作出更多貢獻。但科技是雙面刃, 就看人類自己如何駕馭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