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 行 歌 曲
壹. 1945-1995台灣流行音樂歷史概況
台灣歷經四十年的礪精圖治後,教育普及,經濟起飛,在1990年代國民所得,突破壹萬美元,已擠身於已開發國家之林。國內流行音樂的發展,在過去的四十餘年之間,在與當代社會環境的互動之下,充份且忠實的將國民政府遷台之後回十餘年之間,每一階段的社會變遷及價值觀反應在流行歌曲的歌詞創作上。 1940、1950年代,政府才播遷來台不久,台灣尚無屬於自己的流行音樂,那時流行音樂的詞曲風格,完全延續上海、香港的風格,白光、周璇為當時的代表。
1965年,由於美國全面介入越戰,駐台美軍驟增,酒家林立,西洋流行歌曲蔚為風行。1966、1967年時,台視<群星會>等節目闢展,國內流行歌曲開始本土化。不過由於那時候,還是戒嚴時期,很多主題不能談、不能觸碰。因此那時的歌詞不是"愛",是"情",而同一時期西洋樂壇像瓊拜亞(Joan Baez)等人已將反戰、平等、和平、民權等觀念融入歌詞之中。兩相比較國內知識份子傾向於聽、唱西洋歌曲,排斥本土流行音樂,批評國內的流行音樂為靡靡之音。
在1960年代,西化成為迂迴反抗統治階層官方文化有力手段;到了1970年代,由於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及美麗島事件,民族認同的問題成為文化運動的焦點,而且這時西化/現代主義已經內化於主流文化之中。因此反西化的鄉土運動也就成為知識份子的新戰場。同時在經濟上由於出口工業的成功,台灣經濟的發展,很快的反應在文化活動上。國人消費能力增強,三、五百元一把的吉他,多數的大學生都可以負擔。"唱自己的歌"的口號藯為主流,民歌成為國內流行音樂的主軸,民歌的擁護也就成為1970年代知識份子進步身份的標準,同時學生也成為流行音樂忠實擁護者。
校園歌曲很多是當年大專校園學子自彈自唱的創作歌曲,詞曲特色是清新甜美,加上金曲獎的推波助瀾,遂漫成一股"唱自己的歌"的風潮。爾後,1987年解嚴後及各種社會運動、示威風起雲湧,對流行音樂也發生很大的影響。
貳. 流行音樂的重要性
許多人普遍認為流行歌曲不入流、膚淺,劉星(民73)引黃友棣的話來彰顯流行歌曲的重要性。黃友棣曾說過:"如果流行歌曲如虎,則我們應當將虎收為座騎,不要效法武松把牠打死"。流行歌曲能夠存在,能夠流行,一定有其長處與優點,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劉星並以當年電影<<夜半歌聲>>的幕後主唱盛家倫對他的指正來說明流行歌曲在人類情感表達上的重要性。盛家倫說:"你不要對流行歌曲毫無敬意,持有成見,你以為人類的感情,已經由那些古典大師(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表達淨盡了嗎?"所以流行歌曲的缺點是淺顯易懂,琅琅上口,但是這也是它能流行的一個優勢。
歌唱的藝術版權所有 © 2004 Pi-ling Lu CYU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歌唱的藝術版權所有 © 2004 Pi-ling Lu CYU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