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之國文創意教學析論

 

 

姚 振 黎

minn@ncu.edu.tw

ph# 886 2 2772 3249

 

 

 

 

 

 

 

 

 

 

 

 

 

第二屆全國國文科教材與教學研討會

成功大學中文系、國文科數位教學博物館主辦

地點﹕台灣、台南成功大學

時間﹕2003104-5

 

第二屆國文科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科數位教學博物館編印

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42月,頁123-174

 

 

 

 

知識管理之國文創意教學析論

姚 振 黎*

 

 

摘要

邁入二十一世紀所謂「知識經濟」時代,如何有效的知識管理,提升個人知識與專業能力,已成為國文教師必須面對之課題。

身處瞬息萬變的數位時代,知識管理是個人脫穎而出與維持競爭優勢之不二法門;誰能夠作好知識管理,誰就能夠掌握致勝先機。然而,知識管理並非一蹴可幾,它牽涉到社會學、經濟學及政治學等範疇。資訊科技(IT)在知識管理中亦居重要地位,其價值為拓展知識普及的範圍、提升知識移轉的速度,在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協助下,知識管理的社會已是指日可待;國文教師「講光抄」、「錄音機」的時代不再。

本文寫作方法(methodology)以知識管理之典籍、文獻為經,國文教學之實務為緯,全文包括四部分:壹、知識管理之義涵;貳、創意教學之精義;參、國文創意教學之理論與實施;肆、革新教學策略之方法;伍、結語:初遇世界的天真。理論與實務兼顧;以中國文學實例,佐以美國教育理論,蘄能將學理與實務結合、中國文學與美國教育會通,自知識管理之面向探究,對今日從事國語文教學者,效棉薄之力。

 

關鍵字

知識管理、創意、國文教學

 

 

 

 

 

 

 

An Inquiry of Chinese Creative Instruction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Chen-Li Yao

(Direct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Chung Yun University)

Abstract

To enter the era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in twentieth century, the projects for Chinese teacher to face of necessarily are to manage knowledge effectively, increase individual knowledge, as well as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In the era of “digitiz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the one and only way for an individual to keep advantage.  If someone can do Knowledge Management well, he/she will achieve success first.  However, Knowledge Management cannot be reached in one step.  It involves the categories of sociology, economics, and poli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also important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values of IT are to open the range of knowledge prevalence and promote the tempo of knowledge movement.  By helping of IT in the changing with each passing day, the society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expected to come soon.

The methodologies of this writing are to use the ancient books and document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s longitude, to use the business of Chinese instruction as latitude. The full text includes four sections:  First, the meaning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econd, the meaning of creative instruction.  Thir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creative instruction.  Fourth, the way to innovate instructive policy.  Fifth, the conclusion.   

Actually, since Plato and Aristotle, lots of philosophers focus on the topic—knowledge, and make plenty of discussion about it.  The appearance of “Knowledge Explosion” is formed in the present age, so people understand more and more that knowledge is the key to maintai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besides, knowledge is the only lifeline to continue keeping advantage.  

   To vary from minute to minute world, many people have ever ignored the importance of knowledge in their work until they have given the high expense.  Now they should make more efforts to know their own knowledge level, and try their best to know how to handle knowledge. Under the pressure of competition, teachers have to find the “sustainable advantage”.  They expect that they will have excellent represent no matter where they are, so that they can teach well.

 

Key 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 Chinese-teaching, Chinese creative instruction

 

美國十八世紀發明家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說:「具有最高報酬率的投資是『知識』」。

當代管理大師Peter Drucker將知識定位為「後資本主義社會」(post-capitalist)中競爭的新基準。

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家Paul Romer則稱:「知識為世上唯一無限的資源,是能夠隨著使用而成長。」

實則,自柏拉圖(Plato)與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以來,已有無以計數的哲學家針對「知識」這個課題進行許多討論。「知識爆炸」的現象在當代形成,使人越發瞭解「知識」是維持競爭優勢的關鍵,也是持續優勢的唯一命脈。

瞬息萬變的世界,許多曾經忽略工作中知識重要性者,在付出高昂代價後,現在須更加努力去瞭解自己的知識水平,還需要知道、充實什麼?以及應該如何處理這些知識?為人師表者在此競爭壓力下,必須找到「永續優勢」(sustainable advantage),以期在所處環境中有卓越表現,方足以春風化雨、勝任愉快。

 

壹、知識管理之義涵

雖然多數人均知道「知識就是力量」,且1965年、Peter Drucker就已提出「知識」將取代土地、資本、勞動、機器設備,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因素,多數國文教師是否已體會個中真正涵意。

        1997年、Peter Drucker後資本主義Post-Capitalization一書中,明示「知識工作者」(knowledge-worker)將成為社會主流,引起全球廣泛討論「知識」之重要性。1999年、微軟總裁Bill Gates數位神經系統Business @ the Speed of Thought一書中,更明白指出未來世界是以知識與網路為基礎,未來的競爭是知識與網路的競爭。「知識管理」更隨Gates的暢銷書籍,傳播全球各角落。

 

一、知識管理之義界

        「知識即財富」是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話,過去這句話多是用來鼓勵、安慰讀書人,遠離世俗、追求真知,進而洞悉、關懷人類社會。讀書人要耐得了寂寞與貧窮、讀書人要清貧過日子;與財富毫不相干。

        但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

    知識型商品(書籍、音樂、電影、軟體、醫藥)行銷全世界,成為獲利

最高的商品;

    許多擁有高學歷的學者專家投身於創業行列,不僅開展出新的天地,一

夜致富的實例亦時時可見;

以創造知識為職志的大學與研究機構,努力將它們發展出來的技術、專利與知識,移轉給企業界與社會大眾,不僅獲得好評,往往還獲得可觀的實質回饋。[1]

這些事實清楚顯示:以知識為核心的新經濟時代,早已悄然來到這個世界,未來必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不必懷疑、亦無法逃避。教師以知識為專業技能,焉能自外於此一核心價值。如何持續不斷的創造,並利用新的知識,已成為今日國文教師的重要課題。但是,反觀今天國文教師面臨此一變革所帶來的挑戰,產生質疑、壓力、難以適應等複雜情緒,紛紛提早退休,甚或有等不及55歲可多領幾個基數即先行退休者。[2]

在面對「知識資源」、「科技整合」時的手足無措,主要是因為:知識具有無形、易變等特質,與傳統的土地、資本、設備等資源特性完全不同;展望未來,如何將「知識」這項資源,加以有效管理,必將成為未來數年最重要的學術研究領域。對國文教師而言,如何「創造」出獨特的知識,並「運用」至國文教學,是最重要課題。

        職是之故,對國文教學而言,知識管理乃是「在教學職場中,建構一個於己、於人均有裨益的知識系統,讓知識能夠有效的創造、流通與加值,進而成就有源頭活水的創意教學。」

 

二、知識管理之內涵:無所不包、無遠弗屆

        古時候是以土地、礦產、漁獲等天然資源,作為國家最重要的財富來源,也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其後,資產被資本取而代之,金錢、機器與工廠之類的資本財,成為最重要的東西;時至今日,資本財又要讓位給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

        在人類的歷史,知識始終居於重要地位,人類(homo sapiens)自稱為萬物之靈,實因有史以來,所謂優勝劣敗,都是站在知識尖端的人獲勝:遠古時代,最先知道用鐵製武器的人,打敗了使用銅製武器的人;到了現代,美國企業百年來,始終大力贊助公立學校,因而扶植起無出其右的教育體系,培養出教育程度最好的勞工。不過,知識在現代,比遠古時代猶為重要。

        在我們周遭出現的變化,有如排山倒海般撲來:其一、是全球化的力量,其二、是資訊科技四處傳播、電腦網路拚命成長,其三、是工業時代典型的疊床架屋式的組織土崩瓦解,隨之而來的是裁員、失業,有如惡巫婆卡拉波西(Carabosse)帶著眾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禮物,去參加一位小女孩的洗禮,最後害小女孩變成了睡美人。

        因為這種經濟最基本的財富來源是傳播知識,而不是自然資源與勞動實體。老一輩的富豪,由於財富來自土地、或是大地賜予的資源,像是農產、礦產、動物毛皮、木材之類。但是雄踞當今這波經濟浪潮頂端、呼風喚雨的新世代財閥,雖是坐擁億萬財富,卻不是來自開採石油,也不是來自鍛造鋼鐵,而是一種可能沒有實質形體的產品或服務。例如:網景(Netscape)的百萬富翁,他們的航海家(Navigator)軟體,就是直接從網景的伺服器,透過我們的數據機(Modem)而進入我們的電腦中,我們幾乎無從捉摸其形體。再如微軟的億萬富翁,他們手中沒有一家工廠,但是他們的高級主管在普傑灣(Puget Sound)建的豪宅,窮奢極侈的氣派,不亞於十九世紀的大亨在羅德島新港(Newport, Rhode Island)的手筆。是故,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在肯塔基州Louisville的家用電器工廠,於1953年、建了一座停車場,可停25,000輛汽車,如今,他們的工作人員僅有一萬人。

        如以戰爭說明之,回顧歷史,大規模毀滅性戰爭出現的時間,與大規模生產的經濟,幾乎是齊頭並進。因此,從美國的南北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仰賴後方的工廠才打贏,而不是依靠前線的戰場。美軍在越戰的敗退,與美國工商業競爭力的大幅衰退,也約當是同一時期,這絕不能說是巧合;前線的戰事,只是將後方的角力結果,具體呈現出來罷了。但是,波斯灣戰爭中的巡弋飛彈,讓美軍展現了「智慧彈」摧枯拉朽的威力,而這些「智慧彈」,就是靠大量的資訊才命中目標;僅賴一點點火藥,即能造成巨大毀滅,比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性轟炸」,或越戰的「地毯式轟炸」,效益均高出甚多。

        如今美國攻擊伊拉克,空戰讓長眼睛的飛彈負責,美國大兵不用流血。在五角大廈眼中,伊拉克軍力雖強,但巴格達容易攻擊。幾個月來,美國人造衛星早已將伊拉克每吋土地從空中攝影放大存檔,任何軍事設施無所遁形。二十一世紀戰爭的特點是炸彈長了眼睛,飛機不必冒險飛過目標,幾十里外扔下炸彈後就可掉頭回基地;真正危險的任務則讓「掠食者」無人飛機去做。1991年波灣戰爭與2001年阿富汗之役,美軍傷亡總數尚不及越戰時一個月的損失。因此,美國在伊拉克的戰術,只從空中進行閃電戰,一舉摧毀海珊所有的黨政機關與軍事設施,至於陸戰,就讓缺乏資訊知識武器與尖端科技知識的阿拉伯人自相殘殺吧。[3]

        知識管理也已經開始改寫零售業、校園用書的面貌。我們可以到Hallmark Cards的電子印刷機,當場印出我們要的特定卡片;我們也可以到百視達影視(Blockbuster Video),從某個伺服器下載程式,當場為我們壓製CD。我看到美國教授在授課時,不用教科書,而是在期刊、學報、報章、雜誌選些論文或文章,或是在某本書裡選幾章當作教材。而這些教材,拿到Kinko’s影印店去處理,包括Kinko’s負責向著作權所有人交涉使用事宜。著作權解決後,Kinko’s接著將教材以掃描器讀入電腦裡,然後印出來、裝訂好,Kinko’s以高解析度印表機、印出的品質之佳,絕不亞於各位現在看到的這一頁,當然沒有封面、裝訂也以實用為主,但是,對師生而言、極為方便,份數不多不少,沒有零售業所擔心的庫存(stock)問題。

        當今的科技幾乎可做所有機器能做的事。當顧客在Barnes & Noble Bookstore看見一架類似影印機與點唱機混合的機器,只需在店裡選出想要的書,插進信用卡,然後走到咖啡座,不消幾分鐘--就在顧客與顧客的Cuppuccino剛找到位子的同時,有一位店員朝顧客走來,奉上剛點選的那本書,完全不輸放在架上、等待顧客採購的書,而且還是剛印出爐、正熱的呢!

資訊,最強大的優勢是:可以將庫存管理整個消滅掉!

        從「雙手萬能」、到「大腦萬能」;從「山川壯麗、物產豐饒」,到「智慧資本,勝券在握」。皆因知識經濟時代來臨,帶來知識管理,顛覆既有的戰爭形態、企業管理、生活常軌、思考模式、治學方法,國文教師若不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何因應此一知識巨變的時代!

 

貳、創意教學之精義

雖然「知識管理」的文章及討論與日俱增,「知識管理」的會議也如雨後春筍,但鮮少論及如何將知識的獲得、整合、累積、分享、移轉、更新與創造,而部分人士以為擁有Lotus Notes Windows稍加調整即已擁有「知識管理」。殊不知,資訊科技非僅止於儲存知識。誠如Morten T. Hansen等教授於哈佛企管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所言,「知識管理必須與人力資源、資訊科技、競爭策略整合,方能發揮最高效益。」是故,如何應用知識管理實施創意教學,已成為提升國文教學成果之不二法門。

 

一、創意教學之重要性

國文教學的目標在於保存中國寶貴的文學遺產,將此一累積之文學結晶傳遞給生生不息的下一代,進而以既有之文學知識為基礎,開創更豐富的人文素養與新文化,以求文化之日新月異,進步不已。國文創意教學之勢在必行,於茲可見。

(一)知識爆炸、變遷急遽之現代社會,開創、革新為生存的不二法門。Alvin Toffler在其名著The Future Shock一書中,早已指出:未來的社會將有三個特性;新奇性、多樣性、暫時性。由於新的知識與發明,以驚人的速度積累,我們的社會將充斥各種新產品、新觀念。新的發明與新的觀念不斷推陳出新,原有的器物、生活形態、價值觀念等,都快速地被新事物取代。所以,「今日社會中唯一不變的事實是:世界上沒有不變的事實。」

(二)學生學習如何面對未來變動不居的社會,把握解決問題與創造革新的方法,成為生活中極為重要的能力。「解決問題」與「創造思考」能力的培養,遂成為教育學者所重視的問題。

心理學家發現:每個兒童生來即具有創造、發明的潛能。但是傳統的學校教育,偏重邏輯思考的訓練,強調知識與事實的記誦,忽視解決問題與創造思考的啟發,甚至被有意的打壓、抑制,最終使得創意僵化、窒息。

(三)當學生提出一些沒有固定、確切答案的問題時,教師通常如何處理?教師在衝動之下,往往立即給予自認為最「正確」的答案。如果教師能暫時抑制自己,先不急於給予單一的答案,而給學生自由與權利去思索、追求可能的多種答案,將更有助於他們創造能力的發展。《莊子.應帝王》儵、忽、與渾沌的故事,正曉諭教師:頭腦是可以訓練的,一條毛巾可以擦手、可以洗臉,也可以成為王永慶先生的「毛巾健身操」。會啟發學生的教師,不是填鴨,而是引導學生思考;教學是點一盞燈,而不是填一隻桶,要點燃學生心中求知的熱情,「學習如何學習」,「學習如何知識管理」,「學習如何守權達變、與時俱進」。

與其每次均給學生一個「正確」且固定的答案,教師不妨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取代「代替」學生思考的教學;除可幫助學生在思想上富冒險性,養成人格上能夠獨立自信、啟發並擴充其想像力,使學生更具膽識並重視自己的推理。

 

二、妨礙創意教學之原因

        今日校園中,幸運的學生得以在瞭解他們的老師循循善誘下,有機會及勇氣去做一個探險家,藉由好奇心與想像力去探索追尋,敢於超越已知的世界,去發現、開創更遼闊、更深邃、更美好的「無限」。學生不應是一個被迫去記憶、儲存、抄寫、練習、反芻別人知識的機械,而是一個能獨立思考與開發學習樂趣的個體(individual)。然而,國文教學妨礙創意思考的原因,可歸納為四:

(一)膠柱鼓瑟的成見、成心

趙孝成王七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趙以括為將。藺相如曰:「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蓋以趙括自小學兵法,談戰略,謂天下無人能當。常與其父趙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秦、趙相爭,趙王信秦之離間,因括以為將,代廉頗,與秦將白起交戰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阬之。《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傳》

反之,如伯樂教其所憎者相千里之馬,教其所愛者相駑馬。因為千里馬間或可見一匹,其利緩;駑馬日售,其利急。《韓非子.說林下》

        趙括雖知兵事,卻不能靈活運用,反襯伯樂善於逆向思考。吾人由於習慣使然,常常認定報紙僅能供人閱讀,車胎僅能供汽車配用,這種將某一事物限定在一種功能上的習慣性思考,限制了突破、解決新問題。

        報紙可用來提供學生勞動服務(service-learning)擦玻璃用、車胎可做為學校游泳池救生圈。經過全班學生的腦力激盪,常是化腐朽為神奇,靈感泉湧,發現平凡事物的不平凡用途。

(二)意授於思、言授於意的疏則千里[4]

        當教師對所面臨的情境或問題,無法把握問題癥結所在,或者由於所提出問題敘述不適當,因此阻礙了學生的創造思考。例如:

 

老師要求的標準答案是:「左←→右」、「上←→下」、「小←→大」、「來←→去」,因此,以個人的直線思考,認為學生答案錯誤。批閱時,以紅筆畫一大圓圈,表示答案錯誤,或許一個大圓圈,正扼殺一個學童的水平思考生機。

雖然《莊子.秋水》說:「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但《文心雕龍.神思》也說:「意授於思,言授於意,密則無際,疏則千里。」所以教師的陳述受思想、感情支配,而遣詞用字又受陳述內容的支配。如果「陳述的內容」、「教師的思想感情」與「表述的言辭」三者結合得很緊密,陳述就能做到天衣無縫、毫無差錯;反之,三者關係疏遠,就會互相矛盾,如隔千里。因此,要求學生解答/解決問題時,切莫在敘述的問題中提到解決的唯一辦法,以致侷限學生思考空間,使學生鑽牛角尖、僅能在限定的已知辦法中打轉,同時,在提問或說明時,應語意精準,以免問題敘述不當。

(三)習慣成自然的經驗制約

由於受到過去經驗與習慣的影響,我們對於各種問題常有一套固定的反應方式,以致「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個口號,一個動作。」自動反應,不費思考。這種機械式的習慣反應,限制了一個人解決辦法時擴散思考的發揮,以致缺乏聯想力、推理力。

習慣成自然,使得這些機械的反應即令未能滿意地解決問題,我們卻常謹守不放。這種墨守成規的心態,惡性循環的結果,使我們更不願選擇改變,繼而窒息了創新的意欲及靈感。

(四)缺乏擴散思考的練習

學校教育強調記憶、抄寫的聚斂式思考,注重紙筆測驗,偏重單一「標準」答案之評量,忽略應用、聯想之擴散式思考,更少採用表演、實作等方式來評量學生之想像與創意。

        這種教育將學生塑造成為一個「刺激─→反應」的被動接受者;沒有刺激就沒有反應。但是「蒙娜麗莎的微笑」畫作、「西遊記」之寫成,都是無中生有的創作結果。各種研究資料均顯示:創造力的生發,大多是後天環境與教育的結果,正如「練習」,可以使肌肉更強壯、更富彈性,人類創造發明所需的擴散思考,也可經由練習與教學中予以增強。因此,許多文明越發達的國家,越重視學校教育中的創意教學。美國許多地方設有「創意教育中心」(The Institute for Creative Education),以在職訓練方式,幫助教師獲得創意教學的技巧與能力,進而改善教學品質。[5]

 

參、國文創意教學之理論與實施

        本諸中國傳統儒家「反求諸己」的精神,本文以知識管理為經,創意理論為緯,佐以教學實務,析論教師如何知識管理、自我提升創意思考,進而運用於國文教學,調教出知識經濟時代下,靈活、聰穎、智慧、機敏,「變則堪久,通則不乏。」《文心雕龍.通變》與時俱進的莘莘學子。

 

一、類比法

教師能發現事物之間的相似處,進而比較:類似的各種事物或情況;將此事物與彼事物作適當的比喻。

當我們講授《世說新語.言語篇》讚美謝道韞的文學才能: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教師若有實際觀雪、賞雪的經驗,加以描述導引,遠較從原文字面講授、或師生一起來馳騁想像力;前者輕省有趣許多,並使學習者更易瞭解:修辭學中的「比喻」,貴在精準、生動、具體、形象化。胡兒與謝道韞對雪的兩種不同比擬,顯示出才情的高低,真可謂巾幗壓倒鬚眉。

但是台灣四季如春,要看到雪,唯有在冬季寒流來襲時,合歡山、玉山等高山上,溫度、溼度配合得宜,方纔看得到雪。當新聞報導合歡山降瑞雪的消息,立即可以引來從合歡山頂綿延三十公里的車輛,等著上山看雪。下雪到底是什麼樣子?看過的人畢竟不多。教師憑空想像,或賴別人形容,仍難以體會。正如我在出國讀書前,知道將要就讀的學校是與哈爾濱相同緯度、一年有半年看得到雪,甚至四月底,仍然會飄大雪時,總愛好奇的問母親:「下雪是什麼樣子?」「是否和下雨一樣?」母親在北京長大,總是回答:「不一樣。下雨時,衣服會淋溼;下雪時,進屋內,趕忙將雪拍掉,衣服不會溼。」如此陳述、比較,我仍無法體會。

        在美國歷經無數次微雪、小雪、大雪,甚至暴風雪(snowstorm),看到雪花飛舞、結成冰柱(icicle)、為免行人滑倒或行車翻覆,拚命在路上撒鹽;也看見融雪後,銀白世界變成灰黑且溼漉漉的地面,或是被人踩過後,由雪變成結冰的路面,還曾經因為不知冰比雪可怕,而在冰上滑倒,以致跌斷腿,對於日後講授《詩經.小雅.旻》與《論語.泰伯篇》:「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時,更能詮釋on thin ice,其中「又驚恐,又謹慎,好像站在薄冰上的感受」。

        當我準備赴紐西蘭前,買了一件杏黃色大衣帶去禦寒,母親說是「杏黃色」。那時,我從未見過杏子,甚至連杏脯都沒見過。到了奧克蘭,我的host family帶我去grocery store,當我看到草標上寫著「apricot」,眼睛快要掉出來!「啊!杏黃色!」

        當我自山西運城搭乘子彈頭車,沿路看到「窯洞」;當我教完〈魏風.伐檀〉,未及一週,就到了風陵渡──原詩的誕生地去探訪;當我在寧波,參觀中國現存歷史最久的民間藏書樓、建於明朝嘉靖4045年(1561-1566)、范欽的天一閣;當我在南京參觀東南大學與南京大學的浦口新校區,車行經過長江大橋,難以相信能夠生平第一次見到長江;當我在夜暮時分,自北京首都機場搭往山西太原的飛機上,聽到「本航班將飛越黃河、經過太行山。」我的眼淚奪眶而出。雖然暮色深垂,無法看見機外景色,但是,小時候地理書上的名詞,「黃河」、「太行山」此刻都在我的腳下,我不僅是欣喜,還有禮讚、悸動、如夢幻、卻是真實的複雜感受,一湧而上,使我喜極而泣,古人說:「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使得日後詮釋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時,我與子由「心心相印」。

        當我赴美讀書的第一天,看到全世界第三大河、貫穿校園的密西西比河,開闊浩蕩。其後,有機會到密西西比河的源頭,看見素有「江河之父(the Father of waters)」之稱、支流多達250餘條、影響美國民生、交通最重要的一條河川,竟是一跨足就可越過的畎澮,使我日後講授李斯〈諫逐客書〉:「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枚乘奏書諫吳王云:「泰山之霤穿石,單極之綆斷榦,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昭明文選.卷三十九》更能心領神會,進而詮釋其中精義。《墨子.小取》說:

 

辟也者,舉也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辭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獨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於其所取予之也;是猶謂也者同也,吾豈謂也者異也。

 

辟是譬喻,是一種舉他物以明此物的譬喻法。侔是辭義齊等之意,是一種用他辭襯托此辭的比辭法。援是援例的推論,推是歸納的論斷。墨子所謂「辟、侔、援、推」論辯的方法,具有科學精神,創意教學的類比法,教導學生觸類旁通的同時,正是墨子言論的實踐!

        俗諺說:「跌倒了,抓一把沙子。」無論是甜蜜或痛苦的歷練,包括在冰上滑倒,跌斷了腿,不良於行四個月,既已發生,都不至「船過水無痕」;不平白摔一跤,國文教師能夠把握每一次機會,從中汲取經驗,以敏銳觀察去取精用弘,珍惜一輩子或許不會遇上兩次的機會!

 

二、重組法

在零亂無序、散漫不整的情況下,組織、發現,並提出新的論點。

在美國讀書時,看見剷雪車將路上的雪剷至馬路兩邊,馬路兩旁堆得高高的雪時,老美同學因我負笈異邦,且為全系、所唯一的外籍生,總會體貼的問:「Does it look like your Great Wall? 我告訴他們:如果在台灣看到此景,白茫茫的大地一片,我會想到是鹽田曬鹽。

        鹽田與雪景,兩個不同的場景,通常不會發生在同一地,那是我的經驗重組。

猶記得到美國後、第一次做禮拜,車子駛進教會所在地,眼前好大一個湖,想到:「被稱為『萬湖之州』的明尼蘇達,真真不錯,連禮拜堂的庭院都有一個湖。脫口而出:「How big the lake is!」身旁的老太太好心的告以:「It’s a pond; not a lake.

        每次到明尼蘇達州北部、以煤鐵礦藏聞名的城市Duluth開會,總愛順道至西半球第一大淡水湖蘇必略湖(Lake Superior)參觀,天氣好時,能見度高,所見穹蒼是圓的,海天相連,中間明顯分隔;天氣不好時,能見度差,極目四望,迷濛一片,煙波浩渺。總之,無論天氣好壞,都令人心曠神怡。在湖邊一站,立即想到《莊子.秋水》: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

 

望洋興歎的故事。雖然蘇必略是一個Lake,但以中國人的標準看,豈止是一River,直可稱是Ocean!因為海連天、天連海;無論是天氣好時,海天一線之隔,或能見度差時,眼前一片汪洋恣肆、無邊無際的景象,都使人心神浩蕩,胸襟開闊。對於日後講授《莊子》,是有助益。

        當我第一次到大陸,在南京開會、發表論文完畢,被安排參觀革命先烈紀念塔,在塔的每一層瞭望,都有不同的感受,令我想到孟子說的:「登東皋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讓我的聯想力插翅而飛,馳騁於實景與典籍交融的情境。

        到威斯康辛州開會,夜宿一佔地150英畝(acre)的農莊,僅老夫婦二人,清晨起來帶我觀看其宅院內樹顛水湄的鷹巢及老鷹飛翔,印證前一晚、主人夫婦提供我閱讀有關老鷹身軀、體能、生活、習性的參考書,使我日後在講授杜甫〈義鶻行〉時:

 

陰崖二蒼鷹,養子黑柏巔,白蛇登其巢,吞噬恣朝餐。雄飛遠求食,雌者鳴辛酸,力強不可制,黃口無半存。

 

藉義鶻為蒼鷹報殺子之仇,而擊殺白蛇的寓言詩;諷刺殘暴的惡人、歌頌除暴安良的俠義精神,體會更深刻。

當我在一年有六個月可以看到雪的校園出入,並曾深夜獨行在有如流沙般的雪暴風(blizzard)中,偌大的校園,除了遠處有大型剷雪車在孤獨的面對大自然進行「mission impossible」,若非熟悉回家的路,且近在咫尺,我一定會got lost,對日後詮釋岑參邊塞詩〈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中,風雪交加、飛沙走石的環境,「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北國的嚴寒奇景、壯美畫面,在一片遼闊無際、紛紛揚揚的白雪世界中,對作者心境有了更真切的體認。

當我到山西臨汾參觀堯都,至今猶見其恢弘氣象,遼闊視野,想到小時候背的「堯都平陽,舜都蒲阪,禹都安邑。」當我行經聞喜,極為欣喜,不由得背起《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於曲沃,柩有聲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因為書上曾告訴我:「曲沃,在今山西聞喜縣東。」當我在南京吃著蓴菜蛋花湯,想到《晉書.張翰傳》「鱸魚蓴菜之思」,張翰不就是為它辭官歸故里嗎!車過淮陰,想到韓信胯下受辱、漂母賜飯的發生地。我感受到司馬遷當年在薛城看孟嘗君養士的大鼎、到曲阜觀孔子車服禮器、到淮陰訪韓信父母的墓地,以及賈誼在長沙作〈鵩鳥賦〉、韓愈作〈湘中詩〉,渠等望風嚮慕之情!

2003124日,台灣16萬高三畢業生參加大學考試分發入學學力測驗,國文科非選擇題兩題,一為:「想像自己是偏遠地區的校長,在資源缺乏的條件下,寫一推動讀書計畫。」被認為考題靈活,極富創意。二為:以「香米」為主軸,從香米育種及改良談到「益全香米」靈魂人物郭益全,在改良香米過程中的事蹟,及加入WTO後,世界各國稻米將大舉進軍台灣市場,要考生融會貫通上述資料,運用文學想像,寫出以「香米碑」為題的文章來紀念郭益全。考生在剛看到題目時之反應多為不知如何發揮,甚至認為:「國文寫碑文,看完題目,頭都暈了!」[6]

實則,考題重點在考驗學生的統整能力,且與WTO時事有關。若能經驗重組,自可化解七寶樓台,拆下不成片段的零金碎玉資訊、常識甚或知識。

        實物與書本交會,享受經驗重組,能使進行國文教學時,樂在其中!

 

三、辨別法

發現知識領域不足的空隙或缺陷,尋覓各種訊息中遺落的環節,發現知識中未知的部分。

範文講授宜站在作者或當事人當時的時空背景與立場,此乃避免想當然耳的膠柱鼓瑟。

        今天讀《世說新語.賢媛篇》,記陶侃母親湛氏的賢德,其中一則寫陶侃家境貧困,於冰雪積日之時來了范逵,還帶來許多僕人與馬匹,湛氏囑咐陶侃出面應酬,自己剪下頭髮賣掉,買米招待客人,剉碎草墊餵馬,使陶侃「大獲美譽」。〈任誕篇〉記載:阮籍在司馬昭聲稱以孝治天下時,母親喪期飲酒吃肉,今人覺得不可思議,實則阮籍並非不要禮教,而是反對在形式上弄虛作假、沽名釣譽的偽禮教。又〈汰侈篇〉記石崇每邀客燕集,對石崇殘殺侍婢以擺闊,今人難以想像。然而,若瞭解古代侍婢屬主子個人財產,《世說新語》雖無批判之詞,然王敦故意袖手旁觀、見死不救的冷酷心理,卻昭然若揭。也能明瞭蘇軾〈方山子傳〉主人翁陳慥捨河南洛陽富樂生活、攜家人僕從隱居湖北黃岡之難得。

教師應當體認:時代差異,對價值觀、事理的看法會改變。例如:從小我們被調教:客人送禮,不可以「猴急」的在客人面前就拆禮;即使窮,不可以露出窮相,免得好像眼巴巴、迫不及待的檢查客人送我什麼,造成客人的難堪。但是,老美以當面拆禮物為禮貌,並且不論禮物輕重,總之,情義重。看完禮物,再給送禮者一個hug,說一些「我好喜歡……」的話!

            剛到美國讀書時,我的host family帶我去看美國第38屆副總統(1965-1969)韓福瑞(Hubert Horatio Humphrey, 1911-1978)的墓地(按:韓福瑞於1964年被Johnson總統擇為競選夥伴,有兩個墓穴,一個已經埋葬韓福瑞,另一個為空穴,原準備其妻去世後下葬於此。但是,接待家庭在一旁告訴我:「韓福瑞夫人已經改嫁了!」聽到這樣的說明,頓時覺得shocked,「烈女不事二夫」、「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近思錄.卷六.程氏遺書》「水性楊花」……等,一湧而上,脫口而出:「It’s a travesty!」同理,賈桂林甘迺迪(Jacqueline Bouview Kennedy Onassis)雖然曾貴為第一夫人,在改嫁歐那西斯後,美國人對她的愛護與尊敬並未嘗減損。在其去世後,不仍然下葬阿靈頓國家公墓、甘迺迪的墓旁嗎?因為老美以為:每個人有權為自己做生涯規劃、對自己的抉擇負責,尊重每一個個體及其決定。這是今天、同在一個地球上生活的人,中、西方對事理認知有如此大差異,何況我們在從事國語文教學時,常遇到古文、古事,因此南北朝時、顏之推531-590以後《顏氏家訓.勉學》云:「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

然而,被習慣所役使或驅動的人,思考的彈性與創意常付之闕如。

        土生土長的明尼蘇達州人(Minnesotan),很難想像:我這輩子長這麼大,第一次看到雪,是來到明尼蘇達州以後。因為,看見雪,對該州人而言,就如吃飯、睡覺一樣的理所當然。

        國語文教師對於中國文學著作愈精熟,博古通今,則徵引愈為便利,不至於想當然耳的曲解文意。例如,講授梁實秋作品:〈什麼是「詩人的生活」〉、〈文學與革命〉、〈書評兩種〉,均提及作家不須心馳外務的擴大生活面,而應內轉,沈靜體會普遍、固定之人性的「內傾創作論」,此一論點實與〈大學〉所云:定、靜、安、慮、得,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的工夫,及《莊子.達生》紀渻子養鬥雞之「呆若木雞」、《荀子.解蔽》之「虛壹而靜」、《列子.湯問》黃帝與容成子之神視、內觀,陸機〈文賦〉之「收視反聽」、《文心雕龍.養氣》贊曰:「元神宜寶,素氣資養。」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之「機應於心」、蘇軾〈送參寥師〉「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為一脈相承之思想。唯虛靜心胸,排除干擾,並非無思無慮,一片空白,而是如東坡所云之「了群動」、「納萬境」,使神與物遊,超以象外。[7]

至於韓愈〈毛穎傳〉與太史公筆法有何關連?白居易〈廬山草堂記〉與王禹偁〈黃岡新建小竹樓記〉二文之比較為何?梁實秋〈音樂〉與歐陽脩〈秋聲賦〉寫作有何同異?……均有賴國語文教師博古通今、融會貫通,以免鬧出講授「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告訴學生:「有客從遠方來,送我兩條鯉魚,叫兒子去燒兩條鯉魚,……[8]跋前疐後的窘境,或想當然耳的猜測;使得講授《莊子》時,是《莊子》的《莊子》,而非國文教師個人臆測揣度下的《莊子》。

 

四、激發法

多方面追求各項事物的新意義,引發探索知識的動機,探索並發現新知或新發明。

        國文教學的終極目標絕非調教出:食古不化的今之古人。以書信寫作教學為例,今天已不是「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少卿足下:……」,若不能古為今用,使學生在學習後,靈活運用,即無法享受孟子所云「左右逢源」的樂趣。況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是故在時間、地點、官銜上,均宜用今天學生熟悉的名稱,增加學習的親切感與認同感,此皆賴教師有精深學養,使舊學深邃、新知加密。

        教師的學養可分為兩方面:一是本科方面的知能,二是相關學科的知能。

        學問浩如煙海,可謂深而無底、廣而無涯。值此舊聞新知,層出不窮,世界潮流,瞬息萬變之際,不僅講授的教材年有更迭,詮釋教材的方式和觀念,也日新月異。如果教師故步自封,不求在學養上深造自得,試問以口耳記問之學,如何能立足講台,為人師表?孔子常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為終身之憂。[9]此一老而彌篤的治學精神,值得效法。

        關於本科方面的知能,以國、高中國文教師為例,國文課程標準的規定:國文教學的內容,至少包括範文教學、作文教學、書法教學、課外閱讀教學、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等。所以國文教師平日最為急需裝備的本科知識,莫過於文字學(包括聲韻學、訓詁學)、文法學、修辭學、國學概論、文學史、各體文章作法、書法、講演辯論技巧,及對《四書》有相當的理解。此外,應在散文、韻文、駢文、小說、戲曲五方面的名作佳篇有廣度、深度的涉獵,方得以應付實際教學之需要。

        相關學科方面的知能相當多,僅舉其中特別重要者,如:教育心理學、普通教學法、輔導與諮商、中外史地、中外思想家、天文、地理、動植礦藏,甚至音樂、美術、醫藥、衛生等,都應有相當的常識。總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新聞時事、人情世故,方能在授課時得心應手,暢所欲言,否則,一知半解,或全然陌生,必是難以相互生發、滿足學生們的需要。例如:講授劉向《說苑.談叢》:

 

梟逢鳩,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何故?」梟曰:「鄉人皆惡我鳴。」鳩曰:「自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原為說明扭轉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就要從根本上改掉自己的缺點;若只換一個環境,「治標不治本」、「不能釜底抽薪」,均屬徒然。教師如果有情緒管理學(emotional management)的背景,明白情緒管理學中有所謂的自我瞭解度、自我接受度。自我接受度較高者,面對外人臧否,通常有三種反應:

(一)一笑置之,不受影響;

(二)欣然接受,虛心檢討;不一定認為別人的話是正確,但會思想:原來自己在朋友眼中,還有另一種形象;

(三)主動溝通,心平氣和的拉近與朋友認知上的差距。

反之,自我接受度低者,也有三種反應:

(一)自罰:失望、沮喪、自怨自艾,覺得自己是天下最惹人厭者,連朋友都嫌;

        (二)他罰:憤怒、激動,覺得自己被別人叛離,不惜與朋友反目成仇;

        (三)無罰:無奈、茫然、忍氣吞聲,下回見到朋友,還是像沒發生事一般。

國文教師當然希望調教出自我接受度高的學生;方纔能夠看重自己、尊重別人、日起有功、精益求精。然而,若教師自身讀書已屬一知半解,當然無法能近取譬[10],最後則難以與學生相互生發,乃是必然的教學結果。

        除了學理,應有可親可感之實例舉證:英代爾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Andrew GroveTime雜誌選為1997年風雲人物。Grove小時因病,失去部分聽力,二次大戰期間,逃離祖國匈牙利,初入紐約市立大學就讀,還看不太懂英文,更聽不清上課內容,憑著苦讀不懈,以幾乎全A的成績畢業,距離他踏上新大陸僅有三年。而今儘管名利雙收、大權在握,Grove的辦公室與其他同事並無兩樣;同為250cm X 270cm面積。上班如果晚到,他一樣得千辛萬苦的找Parking lot。中午他是員工自助餐廳的常客,晚上關最後一盞燈的,也常是他。一位與Grove 相識30年的朋友說:「Grove 不但個性未改,也從不因外界環境或情勢的順逆、褒貶而自我膨脹或貶抑。」至於Grove則認為:「自己不過是連續8,000次,都擲出銅板正面的幸運兒,自然不須驕傲。」「Grove」與「梟」,全然不同的個體、角色與時空背景,但可作為劉向《說苑.談叢》梟逢鳩的詮釋、對比與闡述。

當我在寒假結束,學期伊始,收到學生的報告:

 

在上學期經由網路認識女友,寒假時二人終於見面。我一見鍾情,但女方隨即要求分手。……每當想起和她有關的一切事務,我心裡就沒來由的傷心難過。我好幾次告訴自己要忘記她,但在說這話的時候,不是就正在想她嗎?我有很多的想法感受,但是這些事情我身邊的朋友也不清楚,因為我不想他們笑我傻吧。而老師你上我們第一堂課時,我就知道你是我可以信賴的。幫我保密好嗎?

 

於是在「保密」的同時,藉由講授先秦諸子散文,《韓非子.說難》衛靈公對彌子瑕的「色衰而愛弛」,情愛由濃轉淡,或說明《文心雕龍.知音》:「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韓非之於秦皇、相如之於漢武,告訴學生們與網友、筆友(pen pal)見面前,該有的心理準備。使得國文課、中國古籍對現代學子而言,亦覺親切有味,發現熟讀活用,好處多多。

        教師在教科書、參考書、期刊雜誌的閱讀上,若能博古通今、古為今用的以古喻今、左右逢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自能徵引生動有趣、親切有味的實例。若在備課時,教師本人都不覺有趣,或不被感動的教材,講授給學生時,師生均覺索然無味,乃必然之事。畢竟,教書不同於論文寫作,不僅要能自知,且能知人;不僅能自覺,也能覺人,必須考慮師生互動(interaction),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motivation),使其願意張開雙耳、打開胸襟聽講,方足以談教學目標、學習效果。

 

五、習慣改變法

改變固著的觀念及方式,增進對事物的敏感度;不沾滯於一成不變之功能。

即令參考用書的選擇,教師也應注意去舊用新。例如:為查閱中國歷代職官職權範圍及其執掌內容的工具書,十年前,教師願讀清朝、黃本驥的歷代職官表,已算用功。但是,北京、團結出版社19999月出版、趙德義、汪興明主編《中國歷代官稱辭典》,更加深入淺出。同理,以講授桐城文為例,劉季高點校方苞集惜抱軒詩文集、吳孟復標點劉大櫆集,近十餘年來,均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教師不須再費時、費力閱讀四部叢刊本,(按:學術論文寫作,不在此論。)對於新書、新資訊的汲取,教師自不能抱殘守缺,不知外界情勢與出版資訊。

影響國文教學成功與否的因素甚夥,其中包括教學者本身、教學目標、課程教材、教學方法、時間運用、教育環境、教學設備、教學評鑑,及學習者本身。當學生反應喜歡上我的課時,我感謝同學們願打開雙耳、敞開胸襟,聽我講授。因為《禮記.學記》曰:「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並非尊敬老師本人,而是尊敬老師背後所代表的道。因此,教學不成功,我應負全部責任;教學成功,至少有一半的功勞應歸學生。當我們致力於提升教學品質時,教師若能瞭解近年來教學領域的研究趨勢與成果,自能與時俱進。

春秋戰國時代,孔子有朝夕相處、生活與共的弟子;漢朝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沒見過老師一面,唯賴馬融高足傳授;1200年前,「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韓愈(768-824AD)作〈師說〉以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宋朝有游酢、楊時的「程門立雪」。時至今日,知識普及,美國的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11]也傳到台灣,「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時代,已然來臨。從昔時報紙的誕生,使得「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至今日網路資訊的發達,教師若非有專精學養、恢弘才識,僅以「背多分」、「講光抄」的以不變應萬變,被時代淘汰、被學生淘汰,乃是必然之勢。

不教沒準備的課!每次上課,有如第一次上台;包括已教了二十年的大一國文課。即使範文教材未變,但講授內容與上次絕不相同,因教師每天在讀書、思考、寫論文,日新又新,並配合時代,與時俱進。教不好,是我能力有限,但我一定盡力教好,使學生到教室沒有白白耗損其來上課的時間、精力;甚至要使學生以「蹺課」為憾事。每一次授課,都視為成就一件藝術品。星期日中午以後,是我「齋戒沐浴」的時間,為迎接將要開始的一週課業,任何的會議、宴請,即令是我的老師出面邀約,我仍拒絕。經時既久,大家知道這是我的習慣,也就不再為難。此外,若下午一點鐘有課,我絕不會吃很飽,因為「肚皮飽,眼皮鬆。」我從不「油嘴滑舌」的進教室,而代之以靜心澄慮的將隨即要面對的講授內容review一遍。下課後,我會慰勞自己,從容輕鬆吃一餐!教學,的確鑄型(cast in a mold)我的作息、習慣、生活形態與人際關係!

面臨社會快速變遷,陷入全球化的競爭壓力之下,加以台灣進入WTO後,一波波的革新浪潮,皆不容教師的專業發展在原地打轉,或死守既有知識與模式,過著一如往昔、節奏緩慢的職業生涯。競爭的壓力逐漸湧入校園,要求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足以因應環境變遷、更有能力解決未可預知的問題與困難,教師專業發展理所當然也要邁入高度知識管理的時代,使教師能以最短時間,適應不斷變異的外在環境;以最少資源,獲得最多可用的知識;以最輕簡步驟,解決不可預知的問題,此即以知識管理為基礎的教師專業知能之終極目標。

 

六、發展法

        在教學中,積極的發展而非被動的適應,從錯誤或失敗中獲得學習,引導發展多種選擇性或可能性。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推動,台灣教育當局不斷的提倡學校本位(school-based)管理的概念,鼓勵學校能夠發展具有自己特色的學校文化,所謂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概念,已成為台灣這波教育改革的主軸,而行動研究則是落實這項理念的重要途徑(陳伯璋,2001)。因為透過行動研究的進行,不僅能夠認識並解決各類的教育問題,同時也可以探測蘊藏於學校內的能量與潛力,進行自我的評估與策畫,從而發揮學校本身的特色。以九年一貫課程為例,為配合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順利推動,教育部擬定了課程實施行動研究計畫,鼓勵教師針對九年一貫課程的基本能力、學習領域、課程統整、協同教學、基本能力指標、多元評量方法等內容(教育部,1999),其目的在於藉此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增進學校、教師、行政人員、以及家長之間的溝通對話,在理念、制度、功能、技術等方面,能獲致共識,以減少實施後可能產生的阻力。其中,學校本位、與社區結合,乃必然趨勢,茲以台北縣平溪國中為例。

(一)學校本位導向之統整(integration

台北縣平溪國中雖位於106縣道旁,但三面重巒環抱,群山與學校之間是一彎清澈的溪流──基隆河上游;不僅山水風貌綽約動人,甚至飛鳥與蟲跡亦常在校園出現。台灣藍鵲與大冠鳩盤旋於校樹枝枒間、蝸牛或毛毛蟲爬行於走廊、蝴蝶飛進辦公室,打球聲與蟬鳴爭相起落,也就不足為奇了!尤其是緊臨學校校舍的基隆河上游段,不僅清澈見底,且壺玄地形隨處可見,潺潺溪水在大地雕刻出藝術創作,也為學生留下最珍貴的生態教材。

平溪國中校地完整且獨立,全校一百五十名學生徜徉在二、三公頃校園中,校內林相豐富,有些花木扶疏,有些綠蔭如蓋,與群山輝映,使許多初次造訪者發出讚嘆:「好美的學校!」

然而,平溪鄉因煤礦產業沒落,人口外移嚴重,學校規模從過去的二十四班縮減為現在的七班,每班人數不超過三十人,成為標準的小班小校。因為學校規模小,學生與學生之間或親師之間互動頻繁,許多教學設計、學生活動都可以跨班際,甚至全校一起實施。再加上校園內大家彼此熟悉,學校氣氛良好,教學方案與教育理想較容易實現。

(二)教師專業成長

全校十六位教師充滿教育熱忱,因為學校本位式教師進修的機制,教師進修與成長蔚為風氣。教師在討論過程中,評估學校教學資源、學習情境與學生生長背景,認為學校最有利於學生開展其自然觀察者智慧的學習園地,於是激盪出教學主題、課程統整curriculum integration的教學方案,不僅在校內發表教學企畫案,教學團隊也受邀至各校、各縣市分享教學經驗。以「煤探」此一活動為例:

雖說「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但平溪孩子對「煤」的認識,並不比其他鄉鎮小朋友清楚。這樣的現象,使平溪國中老師明白:「教導學生對鄉土環境擁有真性情、肯關懷,並付出行動為平溪做代言,是刻不容緩的事。」因為這樣的想法,平溪國中在校長李玲惠帶領下,開始了「本位課程發展」之旅。

為配合「礦工一生」單元活動,本國語文領域的教師們規劃了相關課程──「阿爸的愛」。研讀朱自清〈背影〉、平溪念舊會提供的〈三層肉的滋味〉、以及〈麥帥為子祈禱文〉,使學生瞭解父親的愛有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其中〈三層肉的滋味〉藉由礦工爸爸捨不得吃便當裡的三層肉,將其留給女兒的故事,深刻描繪出礦工對子女的愛。

(三)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12]

平溪鄉雖然產業衰退,社區中卻不乏有志之士,致力保留地方鄉土特色,維護生態之美。平溪國中親師關係良善,卓然有成的親師合作模式,使得學校與社區有更多的互動機會,彼此資源共享,形成學習型社區。而社區中自然存在的生態資源、等待開發運用的人力資源,都有助於因充實環境教育的資源而更收環境教育成效。

平溪國中藉由一些有趣的活動,例如:閱讀文章、唱歌、繪畫、社區關懷等,使平溪的孩子對「煤」有不同的體驗。這樣的學習,或許很難使平溪煤礦業風華再現。但是,下次當他們看見家中的長輩咳嗽時,會想起爺爺或父親是因為長期在坑道工作才會生病,自然就多了分體諒的心。[13]

九年一貫課程統整的模式,雖然有學者依學科之特質分為學科內部統整模式、學科之間統整模式、多科統整模式、跨科統整模式、科技整合統整模式,甚至有學者依課程設計參與者、或課程實施的方式以探討九年一貫課程的統整模式。然而,無論依何種方式區分,不外乎學習目標、基本能力、學習領域、主題探索、學校本位等導向的統整模式。[14]不過,任何一項課程與教學活動之設計,從學習目標的確定、教材內容的選編、單元活動的設計、教學活動的實施,乃至學習效果的評量,均需將學校環境、學校願景、教育資源、學生特質及社區期待等相關因素列入考慮,所設計出來的課程或教學活動,始能符合學校本位的九年一貫統整課程之要求。(廖春文,2001,頁54)職是之故,教的是原住民學生,就不一定要統整成為與原住民背景、經驗不一樣的課程;應該統整為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者,例如,霧台鄉魯凱族的豐年祭、尖石鄉賽夏族的矮靈祭、復興鄉泰雅族的水蜜桃節,就比較適合。因為與經驗結合,學生比較易懂,繼而引發學習興趣與潛能。由是觀之,國文課程統整」在台灣之初衷,誠為落實「課程」、「生活」、「環境」相互結合,並為教育改革工程之重要樞紐。

 

七、創意的閱讀技巧

培養由閱讀中獲得知識的心智與能力,並能運用;學習從閱讀中產生新觀念。

當老師之前,應該瞭解:教師該有何種特質,才會被學生接受。美國教育協會曾調查一萬九千名小學生對優良教師的意見,認為優良教師的品質應包括三方面:

        (一)能力:幫助學生學習;能訓練學生的品行;指定作業完善且確定;寬嚴適中;教學靈活,使學生有興趣;計分公允;語言清晰。

        (二)人格:忍耐;溫和;活潑愉快;幽默;知禮;實事求是;整潔;經驗豐富;有條理;健康;聰明。

        (三)與學生的關係:能啟發學生向上進取;對學生一視同仁,無所偏袒;對學生的活動有興趣參與;對學生持友誼的態度;信任學生;瞭解學生;使學生感到愉快;與學生合作;允諾學生自治。[15]

        近年來,隨著科技文明的進步,世界各國莫不以追求「卓越」為主要的教育目標。卓越一詞(excellence),係指品質從早期要求「好」(good),提升至「很好」(best),再進步至「極佳」(superior),最終至追求「卓越」(excellence,亦即精緻、無缺點的完美境界。

        教學品質是教師素質的直接反映,沒有好的教師,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學。學校有好的教師,教育專業品質才能不斷的提升。國家要富強、社會要進步、文化能傳遞發揚,教師負有重大責任。

        〈大學〉開宗明義即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確告訴我們:身為一名教師,不僅是為經師,還要做人師,以幫助學生尊德性、道問學,建立正確的「大人」氣度為首要任務。一個好老師不但應做學生的明燈、智慧的傳承者,還要做學生生活的諮商者與人生觀的引導者。教師應盡心盡力的培養學生成為守法重紀、樂觀進取、有情有義的現代人,能看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尤其在此一多元化、急遽變遷的社會中,不但要教導學生如何尋求成功,也要教他們如何因應失敗,面對危機、處理危機,享受中正和平的喜樂人生。

        只有心中充滿熱愛的老師,認同「一樹蓓蕾,莫道是他人子弟;滿園桃李,當看作自己兒孫。」方纔能在數十年漫長的教學歲月中,每日讀書、教學、研究、寫論文,日求精進,又無倦無悔的奉獻自己的青春與生命,以換取所指導學生的成長與茁壯。[16]尤其國文教師,誠如學生所說:「國文老師比導師還瞭解我。」因為國文教學尚包括人格陶冶、道德情操、優質生活,培養讀書人風骨、有獨立思考能力。但是《莊子.養生主》開宗明義即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若每一學習都需要親身經歷與體會,一則歲月不居,人生苦短,時間不許可;二則終將遍體鱗傷。閱讀,可以藉別人的經驗,豐富我們的經驗;藉前人的智慧,豐富我們的智慧,消極的免蹈前人覆轍,檢討過去,補苴罅漏;積極的策勵將來,張皇幽渺。因此,國文教師的講授,言教、甚至身教,對學生為學、處世,影響甚大:

 

因為(大一國文)老師上課內容精彩,深入淺出,一些原本高中時的疑惑,都在上大一國文課時解開了;偶而老師會拿先王聖賢說過的話應用在日常生活上,也會舉些親身經歷的例子,教我們如何把聖賢的話用在自己身上,這使我感觸良多。我最喜歡老師和我們分享她的人生經歷……

 

時代雖變,但猶有不變者:

 

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論語.子張》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史記.春申君列傳》

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翻開中文典籍,俯拾即是前人為學、做人處世、應對進退的方法與態度,教師若能深入淺出的講授,能教導活學活用,則國文教學誠為提供有志春風化雨者為經師,且為人師的施展場域。

 

八、探索法

探求前人處理事物的方法(歷史研究法);追求新事物的地位與意義(描述研究法);建立實驗的情境,並觀察結果(實證研究法)。

去年,一名導生父親過世,班代表和同學們來找我,告以該導生家庭困境,我覺得很抱歉,立即準備了一個白包作為賻儀,趁她來簽喪假時致意。她很爽快的接受了。一個星期後,接到這名導生從台北一家留學代辦中心打來的電話,問「老師,我要到外國遊學,到澳洲好?還是到美國?」隨後,很開心的回學校來找我簽辦休學,到今天,沒有再復學。

() 歷史研究法:探求前人處理事物的方法

我必須承認:連這位導生最起碼的家境狀況都不知道。因此,「萬世師表」孔子,是我「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的對象。因為孔子對每個學生都認識、瞭解,並且因材施教。例如:子路性情剛猛,不好學,穿著、行為都似不良少年,孔子以禮誘導,終於使子路成為賢者。《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

 

子路性鄙,好勇力,性伉直;冠雄雞,佩豭豚,凌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子路的鄙野剛猛,對人無禮,不知道天高地厚。但是經過孔子設禮誘導,子路願為聖門弟子。《說苑》有二段記載子路初見孔子的話:

 

子路持劍,孔子曰:「由(子路名)安用此乎?」子路曰:「善吾者,固以善之;不善吾者,固以自衛也。」子曰:「古之君子,忠以為質,仁以為衛;不出環堵之室,而聞於千里之外。有不善則以忠化之,侵暴則以仁固之,何待劍乎?」子路曰:「由乃今聞此言,請攝齋以受教矣。」

 

子路初見孔子,孔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子曰:「吾非此之問也,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亦有益乎?……南山之竹,弗揉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以此言之,又何學為乎?」子曰:「栝而羽之,鏃而砥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就像南山之竹,挺直、堅利。他對自己的勇武非常自負,故曾很率直的問孔子:「子行三軍則誰與?」因為每個人的才氣、學習都不同;每個學生的成長背景、學習興趣、人格特質、生涯規劃也不一樣。

Muggsy Bogues 身高5’3”,是美國NBA職籃有史以來最矮的球員,但是在6’6”都不算高的美國職籃中,他的長射神準,包抄運傳無人企及。當他青少年時,身材就不高,與同儕練習鬥牛,並告訴他們,將來的目標是打美國職籃,同儕聽了都笑倒在地上。但是今天,當年的練球夥伴們,都很驕傲的告訴其他人:「我曾和Bogues一起練過球」。

() 描述研究法:追求新事物的地位與意義

李白詩:「天生我才必有用」將進酒探索法使教師得以開發每位學生先天的才氣,並導引其後天的學習。然而,教師與學生要有良好的人際投契(rapport),是老師有機會教導學生、協助其人格健康發展的第一步。因此,認識學生的喜好與特質是必須的。試看今天我們的學生,因為受社會、環境影響,普遍具有的特質是:

 

逸樂鬆軟的價值取向、

膚淺輕薄的語言形式、

聲光電化的圖像思考、

短暫閒散的人生態度、

盲從風靡的偶像崇拜。

 

口頭禪是:「哇塞!」「瞎掰」「臭屁」「豬頭」「酷」「遜斃了」「帥呆了」「ㄅㄧㄤ丶」「ㄍㄧㄥ」「好扯」;語言使用是:「粉(台灣的『很』、相當於大陸的『特』)」「就醬子(就這樣子)」「倫家(人家)、偶(我)」「→←」;至於言簡而意不賅的廣告詞: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心動不如行動」

「跟著感覺走」

「開個玩笑嘛!」

 

文字書寫與表達能力,傾向於三字句:「你少來」、「想太多」、「別煩我」……,

影響我們的學生,自我控制、克服欲望、配合外界的程度已逐漸降低;相對的,放鬆自己、滿足欲望、利用外界的程度增加。至於國台語夾雜、英日語湊合,連中文系學生也不例外,看BBSBulletin Board System)就知道,因而老師尋求與學生「聯合」,是培養良好人際投契的第一步。

() 實證研究法:建立實驗的情境,並觀察結果

用「我們」、「一起」、「共同」等字眼。強調雙方共同有的興趣、價值觀、需求、目標等,聯合雙方共同有的事務。

 

當老師問我有沒有喜歡的偶像時,我真是嚇了一跳,因為我以為老師都沒有在看娛樂新聞或看明星,不過當老師也知道劉德華,並說他「喜愛書法、熱心公益」時,這著實令我吃了一驚啊!

 

因此,課堂上,學生突然問:「老師市長會選馬英九?還是陳水扁?」我都不回答。因為,如果說:美國教授課堂上不要碰觸sexual harassment, and racial discrimination,台灣課堂上不要碰「宗教」、「政治意識形態」,會是老師與學生互動有好的開始。

從「聯合」進而「信賴」,須由(一)接納──讓學生盡量表達;容許學生犯錯,老師給予瞭解、關心與支持。(二)尊重──承認學生的獨特性(unique)及自我決定的能力,不予以立即評論。(三)保密──對於學生談話內容,予以保密。

 

我記得上第一堂課時,老師就很認真地教我們,而且還發許多資料給我們看,下課後還會問我們習不習慣這種教法,並歡迎我們提出個人意見或任何問題,這讓我非常高興,因為有些老師根本不在乎學生的感覺,這使得學生在學習興趣上大打折扣。也或許您曾在美國留學過吧,您的教法非常美國化,常讓學生說話,也常將手上的麥克風傳到講台下,使得學生和老師之間互動頻繁,上起課來幾乎沒有壓力。可是或許台灣的學生太過保守吧!同學們似乎並不習慣「美國式」教法,每次有人被您用麥克風一指,就吱吱唔唔說不出半句話,但對於這些同學,您也並沒有言詞厲色的糾正他們,您總是溫柔地說聲「謝謝」,再去問下一位同學,我覺得您這種做法使越來越多同學勇於開口,也漸漸習慣您的教法,我覺得這樣可以讓大家學習說出心中的話,很棒![17]

 

常見學生在繳交作業或讀書報告中附上他們的真情告白,例如:

 

老師你上我們第一堂課時,我就知道你是我可以信賴的。幫我保密好嗎?

 

教師不小看學生的年輕,他們也是獨立的個體(independent individual)、社會的資產(social asset),因此,也需要被接納、被尊重,並期盼保有個人的隱私(privacy)。

 

九、創意的傾聽技巧

        學習從傾聽中產生新觀念、新體悟的技巧,傾聽由一事物導致另一事物的訊息。

美國電視名記者芭芭拉.華特思(Barbara Walters)在她著的How to talk with practically anybody about practically anything. (1970) New York: Doubleday.曾以參加雞尾酒會的經驗,測試「傾聽」的難能可貴。當大家拿著酒杯,觥籌交錯的問著:「How are you?」回說:「I’m dying!」對方聽而不聞,竟微笑答以:「That’s good. orYou certainly look great.」華特思結論:寒暄應酬的門面話,對溝通徒勞無益。

學生來找老師談話,有時只是想要傾吐,要人瞭解,他們並無預設的答案。溝通時,只要導師確實「聽到」、「聽懂」、「聽完」他們的談話,並且在互動過程中,知道所聽到、所瞭解的,與他們所表達的沒有偏差。

我經常遇到的例子,僅舉一、二如下:

例一:「很幸運的,我有這分資質,然而總怕別人認為我與眾不同,不願讓大家知道。」一位智商142的學生告訴我:別的同學在看完了某些書或作了某些課業後,很show off的告訴班上其他同學時,這名學生卻告訴我,他早已看完/作好,但不能說。因為他的智商142,而140以上就屬於天才,在班上,長時間以來,他只能讓自己低姿態,以便與同學相處。

例二:昨天下課後,有一位羞怯的學生到台前告訴我:「老師,我有看到七習慣。」我納悶了片刻,想到的是:莫非是1990年全美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的Stephen Covey, 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Restoring the character ethic.[18]但是與我們剛才上課所講的內容全然無關啊?於是我寫了「七習慣」三個字,問她是否正確?此刻,我懂得,她想讓我知道她有看課外書,因為我不是一直鼓勵同學多所充實嗎。眼前這位羞怯的同學主動來找老師談話,多麼值得鼓勵!

若能以同理心(empathy)傾聽,誠如The old Native-American adage says, “You can’t understand another person until you’ve walked a mile in his moccasins.”(將心比心)。Stephen Covey, 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書中訴說一段這樣的親身經驗:

 

我個人曾有一次小小的觀念移轉經驗。記得那是周日早晨,在紐約的地下鐵內,乘客都靜靜的坐著,或閱讀、或沈思、或小憩,眼前一幅平靜安詳的景象。這時候忽然上來一名男子和幾個小孩,孩子的喧譁吵鬧聲,破壞了整個氣氛。那名男子坐在我隔壁,任憑他的孩子如何撒野作怪,依舊無動於衷。這種情形誰看了都會生氣,全車的人似乎都十分不滿,最後終於忍無可忍,我對他說:「先生,你的孩子打擾了不少乘客,可否請你管管他們?」那名男子抬起呆滯的目光,彷彿大夢初醒,輕聲說道:「是,我想我該設法管管他們。我們剛從醫院回來,孩子的媽一小時前過世。我已經六神無主,孩子們大概也不知如何是好。」瞬間,看此事的角度改變,想法、感覺與行為也隨之一變。怒氣全消,情不自禁為他難過,同情與憐憫之情,由衷而生。一切就此改觀。《與成功有約》1995,天下文化, p.26

 

《莊子.應帝王》記儵、忽與渾沌的寓言,也說: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以上二則經驗或寓言,雖是一古一今、一中一西,均說明了同理心,對於教師傾聽學生陳述時,設身處地的體會,得以瞭解學生的想法、做法,明白其既非荒誕唐突,也非鬧劇一場。

 

十、視像法

        以具體的方式來表達各種觀念;具體說明思想、表達情感,甚或經由圖解以描述經驗。

一般而言,知識可分為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與隱默性知識(implicit knowledge)兩種。前者係指可藉由文字、語言呈現與傳遞的知識。例如:教材、使用手冊、機械組裝圖,而隱性知識是屬於無法以文字、語言呈現與傳遞的知識,即《莊子》所謂「獨得之秘」,如:庖丁解牛、輪扁斲輪、痀僂承蜩、梓慶削鐻

……等個人經驗與創新想法。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比較為:

 

顯性知識

隱默性知識

客觀的

主觀的

能用文字、語言呈現或說明

難以用文字、語言呈現或說明

屬理性的知識

屬經驗的知識

心智的

實作的

 

隱性知識能使我們實際完成某件任務,但他人卻無法理解是如何完成。因此,隱性知識常常在緊要關頭發揮最大效用,而國文教學一直以來忽略了學生隱性知識的發展。[19]隱性知識所需要的是創意的思維與面對實際解決問題的情境,何妨由教師做起──將教師內隱知識轉化成外顯知識,前述之「類比法」、「重組法」、「辨別法」……亦可與此結合,融會運用至國文教學方法

教師在專業知能的發展過程,必須花更多時間思考:如何將鎖在腦中的智慧與身上的經驗,亦即個人的隱默性知識,透過有效途徑,極大化的轉換成可監督、分享、擴散、收藏、進而可激發更多新知識的顯性,且可再利用的知識,以強化自身持續學習與發展的能力(王如哲,2000;陳美玉,2001Hargreaves, D. H.1999),進而運用至創意教學。

 

肆、革新教學策略方法

教師若能有知識管理的創意教學在先,方得以談學生好奇心、冒險心、挑戰性、想像力的生發與培養。在知識型社會,各領域專業知識的半衰期越來越短,使得許多缺乏持續創新的知識,不敵時間的考驗而面臨被淘汰的命運。教師的專業知識,在面臨大幅教育改革、師資市場更開放、台灣加入WTO後,隨之而來全球性競爭的嚴峻考驗,如何更主動、積極將國文教師專業建立在知識管理的基礎上,與時代脈動同步前進。在教學策略上,其方法有六:

 

一、營造班級氣氛

        國文教師在提升自我學養、多所充實時,不應僅侷限視作是「知識接收者」,也應是為自己、為別人創造知識的專業人士。

        一位好老師應深切體認提供學生正確教育環境的重要,極力避免採用不當的教導方式,否則,無形中將教育出一批心態不正常的學生。如此一來,不僅不能作育英才,反倒是誤人子弟。一位好老師應該具有正確的體認:

(一)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常會譴責。

(二)在敵對中長大的孩子,常懷敵意。

(三)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畏首畏尾。

(四)在忍耐中長大的孩子,富有耐心。

(五)在讚美中長大的孩子,懂得自愛。

(六)在正直中長大的孩子,有正義感。

(七)在安全中長大的孩子,有信賴感。

(八)在接納中長大的孩子,尋得了愛。

良好的班級氣氛,有助於學生學習與汲取知識,尤其表現在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懷,更是關鍵所在。一般而言,這種團契感(solidarity)能夠打破性別、種族、族群、文化、社經地位、身心障礙,及其他個別性的差異所形成的隔閡。處於此一優質的班級氣氛中,學生深具責任感,不僅積極投入學習活動,且對班級團體中,其他成員之個人、社會與學習利益(interest),也會傾全力捍衛(Good & Brophy, 2000; Sergiovanni, 1994)。所以,教師若能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將使班級發展成為具有支持性、凝聚力與關懷心的學習團體。在此過程中,教師若能於平時的互動中,展現其友善、激勵的氣質、情緒的成熟度、真誠、及對學生的愛護之情等人格特質,令人感受其光與熱,學生自然如坐春風,耳濡目染,深受影響,於潛移默化中,培養出班級經營的團契感。   

 

二、提供學習機會

        學生實際參與學習活動的時間,乃是決定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學生每日上課時數與各學期長短,更與學習機會的多寡息息相關。台灣國文教學的上課日數與每日的授課時數,多有統一規定,因此,如何善用學生在校的學習時間,愈發顯得重要。然而,在學校所規劃的學習活動中,教師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在班級經營、級務處理、學校例行工作、教育當局的政策執行與方案宣導、其他的學生活動等與學生學習沒有直接相關的活動,使得學生的學習成效大打折扣。(Brophy, 1983; Denham & Lieberman, 1980; Doyle, 1986)事實上,有效能的老師善於溝通,教學生動活潑、過程流暢、充滿自信、熟悉課程、並能掌握時間、妥善規劃各類活動、瞭解其優先順序,並迅速處理各種突發狀況,務使學生積極投入與國文課程相關的活動,全神貫注於學習,避免將時間耗費在與教學目標無關的活動。

以「至聖先師」孔子為例,弟子三千,其中有當政的貴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稱為「賤人」的仲弓父和「鄙家」子弟子張;有以貨殖致富、家累千金的子貢,也有蓬戶瓦牖、捉襟見肘的原思和窮居陋巷、簞食瓢飲的顏淵;有北方的衛人子夏、陳人子張,又有南國吳人子游。[20]南郭惠子曾問子貢:「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子貢答以:「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檃栝之側多枉木,是以雜也。」《荀子.法行》說明孔子門下的確是良莠不齊的;他相信教育可以化愚為智,化惡為善。

        孔子的包容開闊,使學在四夷;提供每個學生、弱勢族群發展潛能的學習環境。《禮記.王制》言及孔子與人為善的包容心:

 

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燠燥熱,廣谷大川異宜。民生其間者異俗,五位異和,器械異制,民服異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

       

此一「修其教不易其俗」的包容心,尊重個別差異,提供學習機會,使四夷得以自由發展,對中國文化及歷代君王產生極深遠的影響。

 

三、連貫課程內容

        2003124日,台灣的大學學測國文科試題被檢舉:第16-18題組中,有關梁陳時代的「宮體詩」,為龍騰版參考書的獨家教材。提出檢舉的出版業者指出:龍騰版高中國文教科書及參考書的編者同時兼任大考中心命題者,因此被質疑未利益迴避。

        據指出:龍騰版的國文課本不但介紹梁陳宮體詩,且舉例說明作家與作品,包括:梁簡文帝蕭綱及其詩作〈詠內人晝眠〉:「夢笑開嬌靨,眠鬢壓落花,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紅紗。」這四句正是學測第18題的答案。據其他版國文教科書的編者指出:一般高中教材不會提到宮體詩,此題偏難,好像在考大學中文系學生。[21]

姑不論該命題之爭議性。完整的課程教學,必須在課程設計上有密切的聯繫,且難易適中、循序漸進,以達成教學目標。然而,在課程設計上,教育政策的決策者、出版教科書的廠商、參與教科書編輯的人員、及實際從事教學活動的教師,常忽略引導課程設計的教育目標。(Wang, Haertel, & Walberg, 1993)因此,教師常關注課程的內容與相關的配套活動;書商則因來自各利益團體所加諸的壓力,使得課程的內容不斷擴大,學習動機、趣味性掛帥,卻導致內容缺乏深度、系統、與統整,造成知識與技能分離;教科書編輯人員被質疑與考試/學測等評量掛鉤,「教練兼裁判」。出任大考中心考試命題工作的成員與擔任民間教材編審或顧問之間,只能擇一,不宜「學商兩棲」。因為此種腳踏兩條船的情形,雖構不上違法亂紀,但從高道德標準來檢驗,「兩棲類」學者專家應知所節制;事關「利益」、「道德」的拉鋸,宜知所迴避。

否則,課程連貫性出現問題,影響所及,學生僅會背誦破碎的事實資料、運用孤立的次要技能,欠缺整體性,欲求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不啻緣木求魚。尤有甚焉者,誤用評量,更強化學生支離破碎的片段經驗。理想之道,應回歸以教學目標為導向的課程設計,而非囿於外在壓力所形成的拼湊式或雜燴式的課程內容。

        教師也應掌握課程聯繫,善於運用各種手勢、表情,精於口語的溝通、表達,並釐清各概念之間的關係與相關結構間的連結,以幫助學生融會貫通,使學生更易理解課程的內容。

 

四、強化外語能力[22]

        在中國大陸一躍而為世界主要市場後,中文已成為僅次於英語的世界第二強勢語文,外籍人士紛紛以學習華文作為提升自我競爭力的條件。台灣雖是最早的世界華文學習中心,大陸卻已後來居上,形成兩岸競爭的現象。另一方面,在中英文皆成為全球強勢語言的同時,台灣更應從全球化的雙語趨勢中,強化中英雙語教學的教育目標;不應產生:僅通中文,或只重英文、反捨中文的心態。

        「經濟實力」與「語言權力」間關係密切;英語挾著十六世紀大英帝國與廿世紀美國力量不斷向全球延伸。在日本經濟傲人時,歐美亦時興學日文;當日本國力出現削弱趨勢,取而代之者,即為中文。

        現在全球正是一片華語熱,來台灣學中文的外國人,從完全不懂中文、至可看懂中國古典文學者都有,台灣目前一年有不到一萬的外籍學華語人口,大陸每年約七、八萬。加以中文為母語的人口數量非常龐大,在其他國家也都有龐大的中國人;歐美對此現象非常關注。

        中國語文教學,在大陸雖然起步晚,近幾年發展卻非常驚人。自從八○年代起,大陸改走改革開放路線後,學中文熱潮已由台灣延燒至大陸,如今大陸的北京、武漢、上海都有大學附設語文中心。[23]

        雖然英語已成為全球的第一語言,但中文的重要性仍然緊跟在後,多數華文教師皆指出:中英文俱佳將使我們更有競爭力。至少在第一手資訊之取得與閱讀,方便活絡許多,進而開拓聽聞視野。至於中文是台灣的基礎語言,外籍人士都還花許多時間來學中文,現在華語已開始掀起熱潮,自己人更不宜輕視。精熟自己的母語及文學,對國文教師而言,當然須以高標準檢視之。至於外語能力,國文教師亦不宜畫地自限,以免如《禮記.學記》所云:「人之學也,或失則多。」

        況且,由全球化趨勢看來,現代人避免不了雙語學習,因此,美國舊金山早已有正式學制內的雙語小學,其中三分之一學生的父母是純粹美國人,可見外國人學中文的意願甚高,中英雙語教學觀念儼然成為大勢所趨。

        台灣中小學課程改革走向九年一貫的今天,語文課程包括國文、英文、河洛語、客語、原住民語的統整(curriculum integration),國文教師的雙語能力,在台灣教育界強調中學教師須有「第二專長」、大學教師須有「跨領域結合能力」的學術研究,越發顯得重要與迫不及待。

 

五、建立資訊網路

        近數十年來,由於資訊、通訊與網路技術快速發展,使許多事業的經營都開始e化。例如:1992年、全球只有一百萬人使用網際網路,但在1995年,已有五千萬人使用網際網路;在2000年,則有十億人口使用網路(Neef, 1999, p.40)。ICT的發展亦使服務業的經營突破過去產品的無法貯存、無法傳遞、生產與消費必須同時同地進行的限制。例如:觀眾過去必須至球場看球、上劇院聽音樂、到教室上課;病人必須至醫生所在的醫院接受診療、開刀,但是ICT的發展,使這些服務可以藉由其他工具,如CDVCDDVD、網路等傳遞或貯存。今日的球迷可以在全球各地觀看同一場球賽;歌迷可以透過CD隨時隨地聽他們喜愛的歌星唱歌,並且可以重複聆聽;觀眾還可經由網路的傳播,在全球各地聆聽同一場音樂會。譬如:世界三大男高音於1993年、在洛杉磯開唱,我在明尼蘇達大學校園看到;2001618日、在北京紫禁城合唱,主辦單位宣佈當天全球有三億人口同時聆聽此場音樂演唱。同理,授課也可以經由網路的遠距學習(distance learning),在世界各地同時播出,學員可以按其學習的快慢程度,重複播放演講的次數。ICT的發展使教學可以在滿足學生特殊需求的同時,擴大市場、減低成本,發揮最大的學習效益。

        隨著全球資金無國界的流動、區域合作普及、資訊傳播無遠弗屆,全球社會於此一趨勢中之關係,漸趨緊密,雖尚未臻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境地,但不容否認:已很少有人會忽略國際環境之影響。

        因此,知識經濟是網路經濟、是科技經濟、是新經濟、是資訊經濟,網路經濟與科技經濟都是知識經濟的一部分,是促成知識經濟發展的因素,但不是知識經濟的本身(Burton-Jones, 1999, pp3-23, Lefebvre et al., 2001, pp49-73

        在知識經濟時代,非實體的、無形的「知識」是創造財富最主要的資源,其他土地、礦藏等實體資源都變為次要。因此有學者稱此種以知識為本的資本主義為「知識資本主義」(Knowledge Capitalism)(Burton-Jones, 1999)。近年來,各國發展知識經濟以美國最成功。Peter Drucker析論其因,指出美國知識經濟的發展應回溯到二次大戰後的〈大兵法案〉(GI Bill),因為該法案使退伍軍人可以申請任何等級的學校,一經錄取後,政府即支付其所有學雜費,協助其完成大學或職業教育課程。此法案大幅度提升美國勞動力的教育水平,使他們能夠在各國發展高科技產業時,取得一個領先地位(Drucker, 1993, pp.112-114

 

六、增強創新能力

二次大戰以後,貿易的全球化與自由化不僅使產品可以在國際間自由流通,為各國產品創造廣大市場,也帶動國際分工;各國可根據自身的比較利益,專門生產某一種產品或某一些零件。例如:台灣可以生產全球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電腦鍵盤與滑鼠。自由化亦為各國帶來生產要素與金融的全球化,大幅提升國家與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程度,「不斷創新」遂成為各國提升競爭力最主要的來源,而創新來自知識,因此「知識」成為國際競爭力提升最主要的來源,知識經濟、知識管理因之而起,已如前述。

        Peter Drucker1993指出:知識社會中最重要的機制是管理,而管理的核心即在於使知識發生效用,亦即能系統地運用知識去創造新知識。面對全球經濟的競爭,如何使教學具有效果以及繼續不斷創新國文學習的知識能力,將是決定競爭優勢、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

        Drucker進一步指出:知識已成為整個經濟最關鍵與核心的資源。土地、勞力與資本,這些經濟學家所認為的傳統生產因素並沒有消失,然而其地位已大不如前。如今,只要有專精的知識,這些原始生產因素都可以獲得,並且不困難。然而,專業知識本身並不能創造財富,唯有將知識與教學結合後,才能靈活運用。依此而論,處於知識經濟社會,知識為提升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因此,誰對知識進行妥當的管理,將決定誰能在社會中主導大局。

        此外,知識經濟時代所強調的不單是教育程度,更重要是教育的內容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國文教師在變革的經濟過程中,勿忘其根本目標--知識、資訊與創新,方不致在經濟洪流中為經濟所奴役。畢竟,國文教學不僅在傳授知識,也應以創新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使學生在瞬息萬變的社會,知所進退,守權達變。[24]

 

伍、結語:擁有初遇世界的天真!

Tuesdays with Morrie[25]作者Mitch Albom,在大學時,曾被老師寄予厚望。大學畢業後,進入社會浮沈,在幻滅的理想與人生中掙扎。十六年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和大學老師重逢。全書最後,他提出一個問題:你有沒有遇過一位真正的好老師?他把你看作是一塊璞玉、一顆原鑽,只要假以合宜的開發、智慧的磨練,就可以發出耀眼光輝。如果能有這樣的老師,即使一位,人生旅程都是幸運的。

猶記得第一次站在講台上授課,面對學生,台下一雙雙渴慕的眼神,等待受教。我驚訝於世界上竟然有這麼美好的事!這些學生不請自來,並且準時坐好,等待聽講,對於從小「好為人師」的我,是何等的快樂與鼓舞!雖然,有人說:教師生活是清貧的,我卻要說:我非但不清貧,而且太富裕了!何況,別人聽我講話,我還有俸祿可拿。因此,我告訴學生:有聽不清楚、講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問到底;因為你付了學費,我有義務、責任要讓你學得愉快且收穫豐富;請隨時反應意見或建議,若擔心當面不好說,或hurt my feeling,不具名、小紙條、email,總之,不拘形式,我能看到即可;你的任何意見,我都極為重視。否則,委屈到期末,再提出要求改進的意見,It’s too late!

每當星期週末或假日,我一個人在研究室寫論文、趕研究計畫,讀書思考、準備教材,或批閱學生作業、論文、讀書報告,伴隨我的,無論是電話、電腦、印表機、傳真機、影印機、掃瞄機、冷暖氣機,所有能發光、發熱的,全是機器。到教室上課,使我得以與人接觸,並得到學生回饋(feedback)。對教師而言,不教沒有準備的課;「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在與學生互動時,誠如班固所云:「雖芻蕘、狂夫之議,如或一言可採,亦使綴而不忘。」[26]因此,面對這些被我塑造或開發的學生,每次上課,有如第一次站上講台般的驚喜,也有初次登台(debut)般的期盼,初遇世界的天真。[27]台下的學生,或許正是幫助我逆向思考,此誠為一人獨自研究、思考時,掛一漏萬的幫補。是以,能夠有機會擔任國文學門教師,對學生思想、價值觀的啟迪,比導師還具影響力;在教學相長之外,得以與學生一起認識生命的意義、一起成長,我珍惜這樣的機會!

 

 

參考書目/篇目

王如哲〈知識管理與學校教育革新〉。教育研究集刊7(45)200035-55

李誠主編《知識經濟的迷思與省思》台北:天下文化(20018

高希均、李誠主編《知識經濟之路.知識經濟的核心理念》台北:天下文化(2000

                12月)

高博銓〈教學研究及其在行動研究上的啟示〉,見《中等教育》雙月刊、第五十

                三卷第三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出版,(20026月)頁124-141

姚振黎〈台灣與美國課程改革理念及實施之比較〉,發表於20021213-15

                日、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暨全台灣教育學術團體聯合舉辦「2002

                年教育研究與實務的對話︰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

姚振黎〈梁實秋割愛論及其實踐〉,發表於「梁實秋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20021211-12日。又參看《雅舍的春華秋

                ──梁實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1210

                     日。頁179-218

姚振黎單士釐走向世界之經歷兼論女性創作考察〉,發表於2002523-24

                     日、「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中文系、漢學資料中

                心女性文學研究室聯合主辦淡水:淡江大學

姚振黎〈學校教育選擇權的理論與實施──美國明州的經驗〉,發表於台北: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20011214-16日。「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

                研討會」,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

                學會、中國視聽教育學會、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會、臺灣教育社會學學

                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聯合舉辦。

姚振黎〈震災後校園重建與社區關懷──以美國學校社區化為例〉,《社會文化學

                報》,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0

                6月。第10期,頁117-152

姚振黎〈如何吸引導生來找我?〉,附power point,發表於2000523日(星

                期二),國立中央大學學務處、學生輔導中心主辦「導師工作研討會」。

姚振黎〈研幾於心意初動之時〉,《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三期。台灣:中壢、

                國立中央大學(19856月)。

姚振黎,2003 summer,“Innovations for Teaching Freshman Chinese Composition in Taiwan”,How to teach writing in Chinese speaking areas, Holland: Kluwer Academic Press

陳美玉〈教師在實踐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個人知識管理〉,《教育研究月刊》元月號。

                2002

陳英豪、吳鐵雄、簡真真編著《創造思考與情意的教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19932月)

Burton-Jones, Alan (1999) Knowledge Capit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ale, J. D. (1997) The New American School System: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form, 6(1), pp34-39

Denham, C., & Lieberman, A. (eds.) (1980) Time to Lear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Doyle, W. (1986)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M.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pp.392-431)  New York: Macmillan.

Drucker, Peter F. (1993) Post-Capitalist Society.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Hargreaves, D. H. (1999) The Knowledge-creating school.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Studies, 47(2), 122-144

Lefebvre, Louis et al. (2001) Doing Business is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Kluver Academic Publishers.

Neef, Dale (1999) A Little Knowledge is a Dangerous Thing, BH, Boston.

OECD (1996) Knowledge-Based Economy.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dsti/sti/s_t/inte/prod/kbe.htm.

Sergiovanni, T. (1994) Building Community in School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Wang, M., Haertel, G., & Walberg, H. (1993) Toward a knowledge base for school

                Learning.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63, pp. 249-294


 

* 本文作者,台灣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教育學碩士、博士。曾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系助教、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所專任教授,現為清雲科技大學通識中心主任、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中央大學中文所、教育學程兼任教授。

 

[1]吳思華《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序三.不可不讀的知識管理入門書》台北:商周出版,20006月。Zukai Knowledge Management by 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 Arthuf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 (1999) Tokyo: Keizai Inc., Tokyo 2000。又:以台灣中央大學為例,本文作者為「智慧財產權審議委員會」委員,即負責審議技術、專利與知識之移轉給企業界。

[2]參看:姚振黎〈台灣與美國課程改革理念及實施之比較〉,發表於20021213-15日、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暨全台灣教育學術團體聯合舉辦「2002年教育研究與實務的對話︰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

 

[3] 陸以正〈攻打伊拉克,美國大兵不用流血!〉,2003127日(星期一)台北:聯合報15版。

[4] 見《文心雕龍.神思》。

[5] 可參看:http://www.aiceonline.com

[6] 2003124日(星期五)台北:聯合晚報、第三版。

[7]參看:姚振黎〈梁實秋割愛論及其實踐〉,發表於「梁實秋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20021211-12日。又參看:姚振黎《雅舍的春華秋實──梁實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1210日。頁179-218

[8] 此事發生於2002年、桃園地區國文科教學觀摩會。

[9] 意本《孟子.離婁下》:「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10] 《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

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

已。」

[11] 參看:姚振黎〈學校教育選擇權的理論與實施──美國明州的經驗〉,發表於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11214-16日「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國視聽教育學會、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會、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聯合舉辦。

 

[12] 參看:姚振黎〈震災後校園重建與社區關懷──以美國學校社區化為例〉,《社會文化學報》,10期,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06月。頁117-152

[13] 200274日,假中壢市啟英高中舉行「桃園縣九十一學年度九年一貫課程國中社會領域基礎教師研習會」

[14] 參看:姚振黎〈台灣與美國課程改革理念及實施之比較〉,發表於20021213-15日、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暨全台灣教育學術團體聯合舉辦「2002年教育研究與實務的對話︰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

[15]張芳全《教育學程導論.第一章、認識教師.第三節、教師特質》台北:元照出版社。1999

3月,頁24-25

[16] 郭秋勳《教育概論.第一章、教學與教師專業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9月)

20

[17]本文所有學生feedback,係依200312月、學生繳交「大一國文」作業及心得報告。

[18] 台灣的中文翻譯本《與成功有約──全面造就自己》 台北:天下文化公司出版。

[19] 秦夢群〈知識經濟在教育發展上的角色與策略〉,《中等教育》雙月刊,第53卷、3期,2002

6月,頁64-82

[20] 毛禮銳《中國教育史簡編》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pp 129130

[21] 2003127(星期一)《中國時報》,第13版、社會脈動。

[22] 可參看20033月出版之《遠見》,台北:天下文化出版。

[23] 林照真〈中文成為世界第二強勢語言:華文市場,兩岸「教」勁。〉2003113日(星期

一)、中國時報,第六版、綜合新聞。

[24] 參看:姚振黎〈研幾於心意初動之時〉,《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三期。台灣:中壢、國

立中央大學(19856月)頁99-110

[25] Published by 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Inc., New York, January 1999. 台灣中文翻譯本作《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19987月,大塊文化出版公司。

[26]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

[27] 參看:姚振黎〈單士釐走向世界之經歷-兼論女性創作考察〉,發表於2002523-24日、「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淡水:淡江大學中文系、漢學資料中心女性文學研究室聯合主辦。